沈妙根教授和王仕琴研究员与我站科研人员进行线上学术交流

2022年8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沈妙根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王仕琴研究员应邀与我站科研人员进行了线上学术交流。沈妙根教授和王仕琴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Warming does not delay the start of autumnal leaf coloration but slows its progress rate — first evidence from multiple observations”和“白洋淀流域农区地下水硝酸盐对不同土地利用氮输入的响应机制及耦合模拟”的学术报告。

沈妙根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遥感研究,在基于模型和地面观测资料研究自然/城市生态系统关键要素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和反馈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进展。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PNAS、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Global Change Biology、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国际高影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4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主持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等。曾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四)。应邀担任SCI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和Remote Sensing编委会成员及AGU年会专题主持人。

植被物候影响种间作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地表和大气过程,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报告会上,沈妙根教授从秋季物候的角度,针对叶变色开始期不等于秋季叶片衰老开始期这一研究背景,对自然条件下叶变色开始期的变化、与气候因子关系、是否受光周期控制这一前沿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通过实验论证提出了光周期和温度共同控制叶变色始期,叶变色始期和温度关系应该出现空间变化,并且受光周期影响会更大的植被(区域),叶变色始期和温度相关性更弱这一观点。

王仕琴研究员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华北水资源短缺和地下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包气带-饱水带水氮(盐)迁移过程、地下水硝酸盐源解析、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关系以及水资源量质可持续利用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进展。近年来围绕国家需求,在雄安新区农田面源污染和地下水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近五年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学院院部属项目、河北省重点研发项目、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共12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总计58篇,其中在Journal of Hydrology,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2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撰写咨询报告6份。2018年获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河北省“杰出青年基金”,2019年获河北省“青年科技奖”。

氮肥施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而过量施肥引起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是北方最受关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报告会上,王仕琴研究员从我国北方主要农区氮淋溶强度、地下水硝酸盐分布、包气带氮累积量的空间分布和异质性方面进行总结介绍。针对地下水氮通量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输入响应的空间差异性和时间滞后性特征及地表氮输入、包气带和地下水硝酸盐迁移转化过程的耦合模拟这两个科学问题,介绍了团队最新的研究进展。

报告结束后,我站30多名参会人员与沈妙根教授和王仕琴研究员进行了交流讨论。 

clip_image001.png

线上报告参会人员截图 

clip_image003.png

沈妙根教授在线进行学术报告

clip_image005.png

王仕琴研究员在线进行学术报告

  

娄佩卿 供稿  吴通华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