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啣山科研、科普和教学基地建设会议在兰州召开

为把马啣山建设成为一个集科研、科普和教学综合基地,2014年11月12日在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了兰州马啣山示范性科研、科普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讨会暨合作交流会议。来自中科院寒旱所、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省林业科学院、榆中县气象局以及兰州大学的资源环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质矿产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共计40多人参加了会议。

2014-11-17image001.jpg

马啣山是黄土高原范围内的最高山峰,处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也是我国高寒区(青藏高原)、干旱区和季风区三大气候分区的交界处。受海拔高度控制,马啣山的植被从山底的半干旱稀疏草原开始,途径森林、灌丛一直等到山顶的高寒草原、草甸,动植物物种多样。因此在区域气候、地质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研究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马啣山也是黄土高原范围内唯一被证实有多年冻土存在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多年冻土被冻土学界称为黄土高原多年冻土的“活化石”。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独特的地理与生态环境,使马啣山地区成为兰州周边不可多得的地球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此,马啣山科研、科普和教学综合基地的建设,不但可为兰州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野外监测、试验和实习的基地;同时可为兰州地区人民提供一个接近科学,认识自然的科普场所,为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提升人们环保意识做出贡献。鉴于此,近年来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方共同推动下,联合了相关科研单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了目前七方协作共建的局面。

参会各相关单位代表通过交流和讨论,认为:中科院寒旱所与高等院校、地方单位开展合作研究,顺应了目前国家科技改革及中科院加强院地合作的改革趋势。寒旱所在马衔山开展冰冻圈科学研究的同时,将与其它单位合作,共同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指出,兰州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实践活动,实习基地的建设对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意义巨大。希望各单位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和完善马啣山科研、科普和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邹天福书记、甘肃省林业科学院的赵明院长、榆中县气象局邱琢玉局长等也分别介绍了在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科研的情况,指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将会提升保护区科研和保护能力,并希望在这一地区开展多学科交叉合作,加强技术设备集成,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同时为地方单位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

本次会议各参加单位对开展合作交流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对合作内容和合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共同签署了“兰州马啣山示范性科研、科普和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建设及数据共享协议”,“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教学实习、科研基地共建协议”,为后期进一步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寒旱所展览馆以及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部分实验室。

2014-11-17image003.jpg参加建设单位负责人签署基地共建协议

2014-11-17image005.jpg


2014-11-17image007.jpg寒旱所所长马巍、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兴隆山保护区张永虎局长共同为“马啣山多年冻土与环境监测研究基地”和“马啣山地球科学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2014-11-17image009.jpg中科院青藏高原冰冻圈观测研究站站长赵林研究员介绍基地建设情况

2014-11-17image011.jpg参加建设单位负责人合影